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公司預計 2022 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 凈利潤為 9,000.00 萬元至 13,500.00 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 386,788.14 萬元 至 391,288.14 萬元,同比減少 96.63%到 97.75%。
2022年前三季度,韋爾股份凈利潤僅下降38.92%。待業績預告公布,2022年度凈利潤直接預降超7成,甚至可能超過8成。這意味著,公司去年四季度凈利潤下降程度大幅超過投資者預期。
經歷2020年、2021年兩年的半導體高景氣時期后,2022年半導體景氣度陡然下降。除了部分汽車芯片外,大部分芯片行業細分賽道從“缺芯潮”迅速轉為“砍單潮”。
而砍單最為明顯的領域之一,當屬消費電子。隨著手機、PC銷量的下行,下游廠商對消費級芯片需求量迅速下降。韋爾股份主要產品便是供應智能手機的CIS,其為僅次于索尼、三星的全球第三大手機CIS廠商。
對于業績預減的主要原因,韋爾股份表示,
(一)主營業務的影響
報告期內,由于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消費電子市場整體表現低迷等因素的影響,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需求受到了較強的沖擊,也對公司的主營業務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部分細分市場的出貨量有所下滑,產品銷售價格承壓,公司的營收規模和產品毛利率較去年均有所下降。
(二)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影響
報告期內,受下游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下滑的影響,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市場競爭加劇,部分產品單價出現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針對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以及部分庫齡較長的產品,公司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49,285.62萬元。
2022年第四季度,雖然公司的庫存水位已經有明顯的回落,但消費電子市場的需求依舊不及預期,供應鏈企業的庫存去化壓力持續上升,導致價格競爭加劇,公司部分產品(例如:應用于手機終端的6400萬像素圖像傳感器產品)的可變現凈值預期將進一步降低,出于謹慎角度考慮,公司基于截至目前可獲取的信息進行評估,預計2022年度全年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134,000.00萬元至149,000.00萬元。
2021年,韋爾股份營業收入241.04億元,其中CMOS圖像傳感器收入162.64億元,占比約67.47%;TDDI(觸控與顯示驅動器集成)收入19.63億元,占比8.14%。CMOS圖像傳感器主要應用場景為手機,TDDI主要是面板,包括手機面板和電視面板。
根據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2.44億部,同比下降23.2%,其中,5G手機出貨量1.91億部,同比下降20.2%,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8.3%。
事實上,消費芯片對代工廠的砍單早在2022年三季度就已經開始。據集邦咨詢信息,2022年第三季正式全面揭開庫存修正序幕,除首波LDDI/TDDI、TV SoC等砍單幅度持續擴大外,更蔓延至非蘋系智能手機AP與周邊IC PMIC、CIS,以及消費性電子PMIC、中低端MCU等,使得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面臨挑戰。
未來,消費電子市場會好起來嗎?
或許可從面板驅動IC(包括LDDI/TDDI)領域觀察。集邦咨詢認為,2022年起面板驅動IC即因需求在進入第二季后急速減緩,短時間內庫存水位飆高,歷經兩到三個季度的降價、降低投片量、去化庫存,目前面板驅動IC價格和庫存均有所改善。盡管國際環境仍不樂觀,面板市場需求尚無法回到疫情暴發當下的高峰,但隨著面板價格落底,TrendForce集邦咨詢認為2023年面板市場將逐季增溫,特別是進入第三季傳統旺季,預期隨著面板需求的顯著提升,將進一步帶動面板驅動IC需求回溫。
行業周期有望年內企穩回升
在去年三季報業績會上,韋爾股份總經理王崧介紹,在第三季度,公司對6400萬像素圖像傳感器產品以及部分庫齡較長的產品等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對于庫存以及行業周期預判,彼時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表示,受到下游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以消費電子為主的行業供應鏈各環節庫存都處于較高水平。去年三季度以來,公司已在積極的進行產品線以及供應鏈策略的調整,消化庫存,降低庫存風險,寄希望四季度公司持續調整供應鏈和銷售策略,以及下游庫存的逐漸消化,電子元器件的供需情況實現再平衡。
半導體業內多數預計行業周期調整將至少到2023年下半年。日前,臺積電高管預估2023年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含存儲產業)下滑4%;另外,半導體客戶庫存已經在2022年第三季達到高峰,第四季庫存逐漸減少,但消費終端市場持續疲軟,數據中心需求也開始轉弱,預計2023年上半年庫存將會大幅減少,有行業周期有望于今年下半年穩健回升。
去年10月,公司推出了回購議案,擬以不超過85元/股斥資3億到6億元回購股份。時至去年12月底,公司將回購價格上限上調至95元/股(含),并將實施回購方案的期限由2022年12月31日止延長到2023年3月31日止。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